西安理工大学

报刊:《西安理工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崇志务本 寄梦远方

    摘要:在201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学校授予陈静隆(中)、冯新(右一)、董福良“崇志奖章”。张明摄今年,国家为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鼓励内地高校毕业生前往南疆乡镇工作。我校机...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志务本 寄梦远方

——访“崇志奖章”获得者陈静隆、冯新、董福良

   期次:第606期   作者:学生记者 邓陈宁 罗敏娟 胡泽庆   查看:104   

 

 

             

       在201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学校授予陈静隆(中)、冯新(右一)、董福良

   “崇志奖章”。                                            张 明   摄

 

 

    今年,国家为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鼓励内地高校毕业生前往南疆乡镇工作。我校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车辆112班陈静隆、冯新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111班董福良三名同学放弃了内地工作的机会,志愿奔赴南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授予他们“崇志奖章”,并颁发奖金2万元。

    青春 理想

    四年前的相遇,注定了今日的离别,而四年间的相守,却带给了未来一个别样的抉择。

    伴随着夏蝉的第一声鸣叫,毕业季也随之来临。原本打算步入销售行业领域的陈静隆,在看到“国家为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鼓励内地高校毕业生前往南疆乡镇工作”号召的刹那,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扎根基层的机会。

    为何会在众多的选择中将扎根基层作为自己未来五年的人生规划,陈静隆如是说到,年轻是一种财富,而在年轻阶段选择锻炼、选择吃苦、选择奉献,则是对人生阅历的积累、对个人成长的历练。前往新疆、奔赴远方,不但可以锻炼自我的综合素质,学习复合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特长帮助更多的人。而家人的支持和对爱情的一份责任,也让这一抉择成为了他心仪的前进方向。

    作为一个电竞爱好者和文学追随者,陈静隆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努力、停歇和再努力的过程。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实践类课程成为他的最爱,而他也坦白说,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需要通过结合实践进一步理解并巩固。

    作为两次获得校级辩论赛冠军、最佳领队、最佳辩手的三辩陈静隆,在被辩论队发掘才能后,展现出了思路清晰、思维严谨、思想深邃的优势。他说,四年间,辩论队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更多的是那一群朋友,一份愿意聆听倾诉的温暖。而他也愿意将这些收获连同对篮球和唱歌的热爱带去新疆,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无与伦比”和“标新立异”这两个词语被陈静隆用来形容过去四年的本科学习与生活。纵览身边同学各式各样的大学时光,他的轰轰烈烈、潇潇洒洒,他的丰富多彩的经历,他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为自己的青春平添了一份独特。尽管也有不如意,但不后悔、不遗憾。

    中学时期,经历了高一、高二的叛逆,他以13次考试中12次获得班级第一,高考获得班级第三的成绩考入我校,带着“成为学霸”的初衷开启了大学时光,然而他并未像规划中的那样发展,却折腾出了一个别样年华。

    当被问及如果给你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是否还会如此完成一段别样而精彩的旅程。陈静隆说,大多人都是不愿重新来过的,因为那是一份回忆、一份经历、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如果重来,或许会是另外一段奇特的旅程。总结自己的四年本科时光,陈静隆说,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好好学习的前提下,找寻属于自己的定位,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相同的,尽管如此,需要不断努力、坚持不懈的状态却是相同的。

    在西安经历两到三天学习之后,他们将于7月22日奔赴乌鲁木齐,经过三个月的语言学习、风俗普及等多方面培训后,前往和田,再经历一个月的培训后,才会开启自己在南疆的工作与生活。临近离别,他也会顾虑、也会不舍,但是责任和使命却激励着他敢闯敢拼,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于未来,他希望去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人的地方锻炼自己,同时也是对曾经没有踏实学习的惩罚和对自我能力的鉴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发光发热,为南疆带去热情、带去努力、带去梦想。

    谈及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的政策,陈静隆说,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在此过程中,西部的经济、科技等多方面都会得到物力人力的支持,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添砖加瓦。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机会,在锻炼自我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塑造自我综合素质。在就业中,我们应该找寻适合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而不是一味地好高骛远。
在采访最后,陈静隆说,作为西理工学子他很自豪,希望若干年后,自己也能够成为西理工为之骄傲的学子。

 

    执着 追梦

    经过学院副书记、学生处处长的七八次思想谈话,层层筛选,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车辆112班的冯新最终成为我校前往南疆乡镇工作的三名学生之一。

    问起对新疆有什么了解,本以为听到的答案会是人人能歌善舞,有香甜的葡萄、哈密瓜、大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毕竟这是大多数从未去过新疆的人对于新疆的印象。冯新说:“新疆少数民族人口集中,风沙天气多,降水量少,地广人稀。”并且给出了不少量化的数据。原来,从看到学院下发的招收应届生去南疆工作通知,他就开始查阅新疆有关人文地理资料,对当地的天气、人口、风俗、治安等做了详细地了解。虽然工作已签,但新疆有更吸引自己的东西,于是,毅然报名,他认为年轻人就应当出去多闯一闯,本次去南疆是学校给自己的一个机会,他一定要抓住。

    听到他要去新疆工作的消息,同学有羡慕也有替他担忧的,羡慕的是各项待遇不错,且他是为数不多的符合入选条件的应征者;好友替他担忧的是那边的治安,近年来时不时会曝出新疆动乱的新闻,让人心有余悸,直到接受采访前一天,好友还在提醒他:“你要考虑清楚。”对此,冯新很淡然,他说:“新疆治安还是不错的,曝出的只是少数地区,暴力事件多多少少有媒体的放大效应。”

    决定他最终去新疆工作除了自身条件不错之外,父母对他选择的支持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冯新说,从高中开始自己的事基本都由自己做主,决定了的事情只需给父母说一声,父母都会支持。
冯新有三个姐姐,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受到的宠爱必然不会少,但也有自己的“小烦恼”。“小时候,二姐老爱支使我去给她跑腿,家里只有我一个男孩子,她们三有时候也会联合起来欺负我。”回忆起小时候冯新就笑了起来,“现在她们都结婚了,回家的时候会一起约好时间,三个人出去逛,四个小孩全留在家里,每逢那时候,我就是最惨的一个。”冯新说,大姐是最会照顾人的,嫁到异地广东但常常会给父母打电话,给他买了东西会直接邮递到学校。他与父亲的关系最好,“父亲小时候学习很好,考高中时因为交不起费用只好辍学,所以对自己的孩子抱很大希望,期盼他们都能读大学,很爱书,不仅儿女的书本全都在,就连父亲自己的小学课本至今都保存着。”

    父亲思想很开明,什么事都可以跟他商量,父亲喜欢看别人下象棋,因此他也会下象棋,并且棋技不错。

    谈话中,冯新多次提到远方、自由等字眼,所以记者很好奇他作为一个陕西渭南人为何会到离家乡最近的西安读大学?冯新顿了一下,说道:“因为女朋友想在西安上学,我就来了,持续四年半的初恋,可惜最后分手了,这也成了我大学最大的遗憾。”

    刚上大学,每个人都有一个当学霸的梦想,冯新也不例外,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他发现原来大学课程并没有高中老师说的那么好过,好在时间很大程度上可由自己安排。他与班里的同学骑车走遍了西安周边,喜欢哪儿就在哪儿停下,用好友鲁肃的话来说就是:“重要的是感觉,说走就走的旅行是我们想要的。”他也曾参加过学生会,干过兼职,大三时与同学组队参加机械设计大赛,作品“精密渐开线绘制教具”和“双离合变速器原理演示教具”获得省赛二等奖。

    学生们往往离开学校的时候,才会觉得学校是最好的,因为这里留下他们四年青春的回忆,同学、师生关系这时候感觉最浓烈。

    冯新说,四年来,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是学生处处长马福老师。他正是在这次报名去新疆活动中认识了马福老师,“马老师对学生很好,我们给他打电话,即使在开会,他也会接,告诉我们他在开会等会儿打回去,发短信也会回过去,从不会忘。有一次,我们报名的11个人坐着听老师讲话,马老师突然问一个女生‘今天是不是你过生日?’女生很开心也很惊讶,问‘老师怎么知道?’马老师回答‘你身份证上写了’。”听冯新举了好几个例子,旁边的鲁肃补了一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问题。”鲁肃也报名参加区南疆工作,但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考虑到父母需要照顾,因此未能如愿。

    冯新说,刚来大学,就只知道要好好学习,时间久了,才知道大学更重要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人生得有个总体目标,知道什么是有意义什么无意义,就像我大一的时候偶尔会翘课打游戏,而现在只是闲了才会玩。大学就应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上大学以前没条件做,毕业后又没时间做。”

    采访中,鲁肃常常会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冯新想要表达的意思,两人常常一起吃饭、唱歌、打游戏,一起骑车旅行,他对冯新很了解,他评价冯新:“性格直爽,待人坦诚。”
好友张超说:“冯新是一个重义气重感情的人。这几天本来在家,听说有哥们今天要走,昨天就从家里赶过来了,我也要离开学校了,明天凌晨7点的火车票,冯新对我说‘别人起不来,我起来送你’。”

    谈起对未来的期待,冯新说:“年轻人吃苦不怕什么,希望能在新疆有一番作为,为新疆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既是他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支边 奉献

    极其偶然的机会听说了今年有三个支援新疆建设的西理工学子,其中之一便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111班的董福良。初闻此事,亦觉得些许意外,因为之前听董福良说打算回老家山东工作,而且,记忆中他的性格极其沉稳,并非是随随便便便会做决定的人,去新疆不易,大学刚毕业便下此决心更是不容易,匆匆中打电话求证,他坦言,“我也并非鲁莽决定,这个决定是经过反复思量的,不过,趁年轻出去闯闯应该不会出错。”

    依稀记得第一次见董福良是在定向越野队拿到全国冠军的时候,他和定向越野队的其他人一起接受校报记者的采访,那时的他才大二,性格仍有几分青涩,和我们介绍“定向”这个比赛的时候,还带着满满的兴奋,“定向的环境决定了它的吸引力,尤其在野外,你不止要有足够的能力来找到地点,还要有足够的野外生存能力,在定向队里大家都出去训练过好长时间,经历了广州、湖南、吉林、黑龙江,等等各种很复杂的野外环境,偶尔见过林子里的蛇、野鸡,还是很有感觉,很有成就感的,困难不可怕,反而跨过困难的时候也会格外幸福。”

    第二次比较深的印象应该是在2013年校运动会的时候了,那时他是经管学院学生会体育部的副部长,因为同是体育特长生,从性格上大家也比较信服他,所以几乎院里所有参加运动会的体育特长生他都挨个打电话亲自通知其比赛的时间,除了他本身参加的项目,更是忙得脚不沾地,组织各项人员安排,协调运动员与院里的配合等,以至于后来很多人说,“经管院能够蝉联校运会的冠军,不仅仅是实力的问题,董福良的付出,绝对极其重要。”

    再后来他担任了经管学院学生会的副主席,而且处事也愈加成熟,“学生会的生活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从原本在人前讲话都会脸红,到现在起码在学生会的学弟学妹们面前讲话不会害羞了。”他还说,“曾经有一个同是山东的学长叫赵德品,他带我走进了学生会和定向越野,品哥是一个极其实诚的人,我喜欢他的相对温和的处事风格和极其严谨的办事作风,我受品哥的影响特别多,原本我是一个遇事很急躁的人,但现在的我更喜欢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当做事不再冲动的时候,我们就赢了一半。”

    后来和他的了解也逐渐加深,他是一个特别喜欢打篮球的人,而且无论打篮球亦或踢足球,他都取得过校级比赛的冠军。宁金强说:“他是我们的得分后卫,打篮球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稳’,而且是个很实在的人,我们篮球队的都很服他,虽说不是缺他不可,但是有了他比赛都会好打很多,他在了,队里的气氛往往可以变得很好。”而董福良最自豪的便是在大四的时候将连续错失两年的篮球比赛的冠军,又夺了回来,“大家都不想带着遗憾离开学校,所以都拼命练习,最难的是拉体能的阶段,大四的体能的确和之前巅峰时期没法比,但是我们竟然把每天的体能训练坚持了下来,是因为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而据我所知,董福良在最终决赛的时候,两条腿都先后抽筋了,愣是憋着一股劲坚持了全部四节的比赛。

    他说:“我是个挺性子挺急的人。”

    他在学生会相知的人说:“他是个很实诚的人。”

    他在篮球队的搭档说:“他是个很沉稳的人。”

    他的学妹说:“学长是个特别低调谦虚的人。”

    他的女朋友说:“他是个特别细心又贴心的人。”

    大四下学期,他原本已经打算好回家工作,但有一个机会摆到了他的面前,那就是去新疆担任五年的乡镇公务员,可以带着女朋友一起过去,任期结束之后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新疆工作,“刚开始一听到这件事,我是拒绝了的,但当时正好女朋友在身边,随口一说,但她竟然特别愿意,之后我俩仔细思量了下,都开始觉得这件事实际上挺好的,这不仅仅是付出,也是极大的锻炼吧,我们觉得自己还年轻,去新疆闯一闯应该还比较合适。”

    “我们自己倒是挺想去的,但是我们都考虑到还有各自的父母,我觉得他们的意见也比较重要,但是我也很意外的是,我们双方家长都挺赞同这件事的,父母的支持,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也让我们觉得特别感动。”董福良如是说,“女朋友在武汉理工大学念书,这次碰巧来西安,碰巧遇到这件事,碰巧她还是党员,我们觉得一切都像注定了似的,我们也都觉得,能够有一个机会去往新疆,做一名光荣的经济发展的建设者,我们特别开心。”

    我曾经问他去新疆是图什么,做什么,他说:“我们目前也不知道具体职位是做什么,这个去了服从组织分配就好,但乡镇公务员估计也不会很轻松,我们也不想就这么混着过,我们既然从理工大走出来,便是希望能够接受到磨练,不说为人民服务这么高大上,我们也希望是能够踏踏实实,真正从小事做起,和南疆的人民搞好关系,在实际的接触过程中,把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理念传授给他们,虽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算是做得完美,但我们一定会尽量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刘丰良是他从初中开始的好友,“董福良是个特别扎实的人,很有想法而且做事情一定会力求完美。”刘晓瑜是他高中开始的好友,“刚开始听到这件事还不太赞同他去,但董福良的态度极其坚定,后来我也逐渐理解、佩服他能够做这么一个决定,那就希望他能够在外面照顾好自己,撑起山东人的面子,祝愿他发展得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安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048次访问,全刊已有3616770次访问